English

中医现代化面临哈姆莱特问题

2000-08-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即弛 我有话说

当中医学在“百年困惑”中走进新的世纪时,回过头来我们要问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世纪之交,中医学20世纪百年之路是如何走过来的呢?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去指导和评价中医学的研究与实践呢?中医学今后的出路何在呢?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争论得十分激烈,但如果能在激烈的争论中找到中医学的真正出路,想来会使每一个中医学者感到更欣慰。

“我感到很孤独,现在像我这样年龄在60岁以下却坚持中医要走传统道路的已很少很少了。越年轻的人往往越主张用现代科学来改造中医。”在采访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的过程中,有好几次他都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位出生在中医世家,一直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是眼下关于中医存亡大论争中“传统派”的主将之一,他一直主张中医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

中医学如何走自己的发展之路,一直都是中医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这个争论了有一个世纪的问题,应当说直到今天也没有获得完满的解决,而且在近一段时间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近年来《中医存亡论》(华夏出版社)、《中医沉思录》(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的现在和未来》(天津科技出版社)等一系列书籍的出版都对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做了深入的探讨。而以《中国医药学报》、《医学与哲学》、《上海中医药杂志》以及《中国中医药报》为阵地而展开的论争则达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

虽然大家都致力于寻求中医生存与发展的研究,但由于视角的不同,在目前的中医界存在着诸多的学术流派,张其成教授根据自己多年来对中医存亡论争的关注,将他们做了划分:“剥离派”,该派主张中医学是一个复杂的学术体系,含有巫术、哲学、科学等多种成分,应将其一层层剥离,即将那些巫术、哲学等非科学成分丢弃,只保留科学的成分,故又称“解构派”。

“改造派”,该派认为中医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难以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传统体系,为了适应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应该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中医学的传统体系改造成科学体系。

“补天派”,又称修补派,该派主张立足于中医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来研究和发展中医,对其不足的地方给予修补。

“重认派”,主张重新认识医学的目的,重新构建医学的价值系统,该派认为西医和中医的区别在于,西医以认识疾病的能力为目的,中医以整体性稳态和主体性适应为目标、以稳态适应性自组织调节为动力。中医诊断是目标动力学诊断,西医诊断是疾病本质原因性诊断。而医学的目的应该是人,中医学讲的就是“生生之道”,然而现代中医研究者却误读了中医的本质,也误解了医学的目的,因而需要重构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重构派”,认为中医学要发展要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作一番重构,将中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之上。

“中西医结合派”,主张中西医学的结合,该派影响重大,情况也较为复杂。

“现代化派”,该派主张中医学要发展就必须现代化。关于什么是“现代化”,则有不同的看法,但该派中占主流的则是“科学现代化”或称“现代科学化”。

不过这些派别都可归入两个阵营,即传统派与改造派。改造派立足于打碎传统,传统派立足于保持传统,可以说对于传统的态度是这场中医存亡大论争的焦点。

事实上,关于中医存亡的争论可以回溯到上个世纪末。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晚清至民国初年,一些国医研究者为了使中医学能适应时代需求以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纷纷进行中医现代化的探索。如唐宗海倡导“中西汇通”说,张锡纯提出“衷中参西”说,恽铁樵力主“中体西用”说等等,不过在当时并没有形成激烈的争论。而1929年余云岫提出的“废弃中医案”,主张废医存药,终于在中医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虽然提案最后并没有获得通过。解放后所倡导的中西医结合道路应当说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专家认为,中西医结合事实上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医,如何把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中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先生的《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文,或许可以代表许多改造派的观点。在这篇论文中,他通过对中西文化及中西医学交流与碰撞的历史回顾,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大更新的局面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主张现代中医必须克服对西医、对中医的双重无知,认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必须作一番重构,将中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之上。“克服对现代医学的无知和对传统中医的狂妄自大是中医学现代化历程上必须迈过的第一道门槛”。而这在“传统派”的眼里无疑是在敲响中国传统医学的丧钟,上海的三位老中医随即对《变》文进行了强烈的反击,他们在文中这样写道:“近读了蔡定芳先生的《变亦变,不变亦变》不禁不寒而栗”,并针对《变》文中中医落后于西医的观点,质问道:“能说太极拳比广播体操落后吗?能说京剧比西洋歌剧落后吗?能说国画比西洋油画落后吗?能说二胡比小提琴落后吗?”

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足以说明关于中医存亡的大论争已远远超出纯学术探讨的范围,从中也可见,中医界人士对于中医未来发展道路的关切之情。记者粗粗地翻阅了一些相关学术刊物,就拜读了著名老中医万友生老先生的《略谈中医药现代化》、中国中医药学会李致重教授的《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王强先生的《试论中医特色现代化》、张其成教授的《关于中医几个重要问题之我见》等论文。记者发现,所有的学者都主张中医应当走现代化之路,所不同的是,各流派对“中医现代化”的理解有着本质的差异,而在保持中医学特色的态度上是存在分歧的焦点。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处在了一部分人极力去维护,而另一部分人极力去抨击的尴尬局面。

一位学者曾这样来形容今天的中医界:“近几年来,中医中药陷入了十分严重的危机和混乱之中,在其虚浮繁华的外表掩饰之下,中医中药的实质和特色正在迅速蜕变和消亡。”争论固然有利于问题的进一步清晰,但通过争论早一点让中医走出西方现代科学冲击后所带来的迷惘,相信是每一个参与论争的学者的真正心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